“三聚氰胺”事件周年:
中国乳业“起死回生”?
自2008年9月11日“三聚氰胺”事件被曝光一年来,我国乳业经历了国人“恐奶”、乳业老大蒙牛和伊利一度濒临资金链断裂、三鹿宣布破产倒闭,以及《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相继出台等过程。中国乳业是否已经“知耻而后勇”?奶农是否恢复了养殖信心?广大国民是否走出了“恐奶症”的阴影?新华社记者走进乳企、奶牛养殖基地、消费市场调研,记录经过一年洗礼的中国乳业的沧桑变化。
中国乳企纷纷“换脸”求新 消费者渐渐恢复信心
在呼和浩特市中山东路一家大型超市,市民刘爱云正为选哪个牌子的牛奶而踌躇不定。“最近增加了这么多新产品,还得仔细看看包装上的说明再选。”她拿着一个粉色包装盒的牛奶说。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消费者感受到了乳品的“换脸”。一款又一款穿着各色“衣服”的新产品摆满了货架。曾一度消失的乳品电视广告重新火了起来。
危机迫使不少乳企开始注重品牌研发和创新,差异化的新产品不断问世。在宁夏,去年以来已经有5家乳品企业开始研发新产品,高薪聘请来自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乳品制作专家,生产干酪素、奶酪、蛋白粉等附加值高的乳制品。
乳业队伍中多了一些崭新面孔。过去一年时间全国增加了100多家中小乳品企业,宁夏亿美乳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该公司总经理陈教美说:“企业还处于爬坡期,但我们研发干酪素、蛋白粉等产品,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现在虽然出口不畅,价格不是太高,但是全球食品价格上涨有助于我国乳业的恢复,最终我们会在国内外都站住脚。”
一年来,中国乳企的最大“换脸”当属蒙牛。日前蒙牛牵手中粮,被业界认为是拿大股东“宝座”换“明天”。蒙牛集团副总裁姚海涛则认为,蒙牛集团与中粮集团战略合作的真正目的是着眼于长远发展。双方合作后,有利于形成从原料到市场、餐桌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一向低调的伊利也“蠢蠢欲动”,通过签约世博、跨行业合作谋求新发展。
乳业新面孔再次刺激了消费。因“三聚氰胺”事件而决定“戒奶”的呼和浩特市市民李东海最近又开始喝奶了。他说:“毕竟牛奶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老人和孩子离不开牛奶,而且我也相信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以及企业的自我约束下,现在的牛奶是安全的。”
银川市一家小超市的老板王俊成也不再为牛奶卖不动而愁眉不展,最近3个月来,这个小超市每个月的各种牛奶最少可以卖到120箱。他说,出现“三聚氰胺”事件后,超市的牛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卖不出去,现在消费者来买奶已经不再问这问那。
练内功造新血乳企慢跑 奶农渴望变“牧场主”
从各家乳品企业的销售数据来看,当前的乳品业整体向好。来自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信息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乳制品行业产值已恢复到“三聚氰胺”事件前的90%。进入9月份,全国各地奶价也出现普涨的局面,蒙牛等大企业鲜奶收购价格又恢复到了“三聚氰胺”事件以前的水平。
记者在内蒙古、宁夏等地采访了解到,各地鲜奶收购价格普遍提升,处于奶产业最末端的奶农逐渐摆脱了亏损状态,散户奶的收购价格提高至每公斤1.8元到1.9元,园区奶普遍涨至每公斤2元到2.6元,而最优质的鲜奶已经卖到了每公斤3.7元。由于奶价的上涨,内蒙古、宁夏各大奶牛养殖集中地区到处都是奶农储备玉米青储饲料的景象。
呼和浩特市乳业协会会长巴根那说,业内普遍认为中国乳业至少需要2年才能恢复过来,但从目前来看,出现了超乎想象的速度。
当前,乳品企业所在地仍在下大力气整顿奶站,推动生鲜乳收购站合法化改造。今年前5个月,全国有生鲜乳收购站1.58万个,比清理整顿前减少了4500多个,共取缔流动收奶站3800多个,个体收购站减少了1900个,全国机械化挤奶站达到了1.14万个。
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自去年11月至今,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了多次大范围的监测,结果表明,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良好。
集约化养殖方式越来越被认可。标准化养殖小区、奶联社、奶农合作社、托牛所和大型牧场数量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把奶牛送进了牧场。未来4年内,内蒙古准备建立2000个养殖小区和牧场,准备将规模化养殖比例由现在的35%提高到60%,散养则由60%下降到40%。各大乳企也迅速行动保证自有奶源。伊利不仅投入巨资打造三大黄金奶源基地,还计划在2009年年底新增20个奶联社模式下的牧场;光明乳业在武汉建立奶源基地,计划砍去5%的散奶奶源,全部实现100%拒收散奶的奶源管理。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二处处长刘永明说:“虽然推广集约化养殖方式还有很多困难,但已经越来越被养殖户认可,多数农牧民认识到规模化养殖是方向。”石嘴山市惠农区卉丰牧场是目前宁夏养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牧场,周边的养殖户争着把牛“存”进牧场,每头牛每年可以领取3000元的“利息”。 御淑堂瘦脸补水面霜排行榜祛痘男士护肤品推荐眼线怎样健康有效减肥
“内忧外患”加剧 中国乳业根基仍未稳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奶业处在一个加快发展、提高质量、提升效益的关键时期,我国乳品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但是走出低谷的中国乳业巩固根基尚需根除诸多顽疾。
奶业发展效益在规模,只有扩大规模,才能提高效益。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规模小而分散,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70%以上奶牛养殖户的规模不足20头,这种小、散和低的局面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当前在政策导向和扶持上,必须加大扶持规模化养殖。
开发和推广新产品的能力有限,乳制品附加值低,在与洋品牌竞争中劣势明显。现在我国1000多家乳品企业的产品大多集中在液态奶和奶粉方面,多数企业开发高端深加工产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不利于乳业的持久发展。
生产、加工和销售不平衡,实际鲜奶加工量远低于总的加工能力,多数企业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有些地方仍在盲目招商建厂,产业重复建设的问题并没有多大改观,仍有新一轮奶源大战的隐患。
出口形势不利。去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产量出现了改革开放30来首次负增长,今年以来进出口形势异常不利。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低迷,低价奶粉大量进口对我国市场形成冲击,进出口乳制品数量逆差超过27万吨。外资品牌奶粉仍然掌握着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绝对话语权。
“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信誉危机还没有完全化解,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认为,中国乳业在经历危机后要尽快构建责任报告制度,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相关新闻:
三聚氰胺一周年:重拾对国产奶粉的信心
2008年9月11日,“三聚氰胺”事件被曝光,它对婴幼儿奶粉乃至中国乳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因此而引发了国产婴幼儿奶粉的“灭顶之灾”。三鹿黯然离场,蒙牛、伊利、光明等企业损失惨重,中国乳业有史以来爆发的最严重危机。
一年之后的今天,以蒙牛,伊利,三元,光明等为代表的中国奶企业,以更积极的姿态应对外国企业的挑战,不断提高乳品质量消除消费者“恐奶心理”,中国乳业也逐渐触底反弹。
截止9月8日,国内四家乳制品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全部出炉,在蒙牛、伊利、光明、三元这四家乳业上市公司中,除光明净利下滑超六成外,蒙牛、伊利、三元的业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乳制品行业产值已恢复“三聚氰胺”事件前的90%。
在乳业恢复的同时,奶粉行业也不例外。从上半年开始,从政府到行业、从行业到企业,奶粉行业的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奶粉行业该如何发展?在三鹿这家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轰然倒塌之后,谁来填补其留下的巨大市场空缺?
“三鹿事件”以来,洋奶粉被消费者看好,进口奶粉不断激增,且价格持续走低。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仅广东省进口奶粉就达3.3万吨,与此同时,进口价格却持续走低,同比下降54.9%,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洋奶粉”掌握着国内奶粉高端市场话语权的,蒙牛、伊利、三元、光明液态奶巨头接连发力奶粉市场,能否助力国内奶粉品牌逆境突围抢占奶粉中高端市场,让消费者重新拾起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心?
尽管在高端奶粉市场,洋奶粉十分强势,市场份额高达80%,但国产品牌也未必就没有一争之力。三元接管三鹿资产,配方奶粉新产品在全国13个省市全面上市,正式向国产奶粉的中高端市场正式发起了冲击;伊利总投资3亿的天津奶粉项目正式签约,明显加大了对奶源的监控力度,被业界视为大力开拓高端的信号;光明最新升级配方婴幼儿奶粉新优幼正紧锣密鼓铺货,定位中端偏上,更预言2至3年内杀入高端市场。
在这场较量中,洋奶粉虽然掌握着强大的话语权,但处于相对弱势的国产奶粉依然有机会。中国每年婴儿出生率均稳定在1500万~1800万之间,这决定了整个奶粉市场并不会萎缩。在整个市场当中,高端奶粉市场前景很大。由于部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依然没有恢复,中低端市场出现一定萎缩,消费者自主地流向于高端奶粉。乳业巨头纷纷加紧高端布局,大大加强了国产品牌的竞争力度。
国内乳业巨头加速布局奶粉市场无疑代表着国产奶业正在重振旗鼓。从建立奶源基地,到加大广告投入;从不断推出新品上市,到引入资本壮实力,随着众多知名国内奶粉厂商自身的不断努力,对生产的严格监管,竭力的提高奶粉品质,市场份额将会逐步扩大,必能重新获得消费者青睐,重拾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心。
(新华网 记者 张丽娜 马俊)